首页专家演讲

智能网联趋势下的产品与设计--朱新军
来源:汽车电子网    发布时间:2018/05/08   浏览:()次




深圳市航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朱新军

  朱新军:首先是感谢协会给我这个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对智能网联的产品和设计的分享,我的报告分为三部分:

     先让大家认识一下航盛,我们在做什么,我们在规划我们想做什么,我们在对接智能网联的思考。也是抛砖引玉,这里有很多的合作伙伴,我们也一起在做这一块的交流。

     航盛的产品分为三大领域,一个是新能源,DMX,DXT,VGU,在智能驾驶里面,对现在的感知这一块技术,我们对这一块的办法还有TKMS,PDM,PXE等,我们以前在智能网联信息研究院,也是做这一块的智能网联的升级,我们的产品从传统的也到现在的数字仪表和风控到T—BOX,还有做下一代的智能天线。

     新能源研究院从2010年已经投入,2014年实际的产品装车,这些都是新能源主要的客户部。在新能源装备主要是对现在的乘用车的一些系统,对于现在A、B级的乘用车,还有客车的部分,就是6—12人的客车。还有一些专用车辆。

     在我们的智能驾驶里面,实际上2010年成立,现在传感器的技术,超声波雷达,微波雷达,全景主机,ADAS主机,APA,车道偏离,盲区,移动物体探测等等。我们回到现在智能网联这一块对智能网联的产品思考:

     第一,这张图想说明还是连接,我们原来的风控娱乐系统为核心的产品,到产品的延伸到仪表到移动的设备,云端的服务链接,还有车身的数据以及传感器的数据连接,做成形象的连接认知,我们看到更多这样的方式,具体的产品具像化的产品形态,从移动的设备,到通讯到云端。在智能网联这一块,实际上也有延伸,原来的产品形态,比如说像产品升级,在原有的产品上拓展一些新的产品线,留给我们运营的是ADAS,这是一个控制器,在往脸上对ADAS对网联系统上有一些指引,在指引上面会强调一些创新的应用,对于HUB的产品和数据仪表,虚拟和数字仪表的功能结合,也会增长,在智能网联的整个电器系统架构下,我们看到整个电机在智能网关会产生新的产品形态。对于原来定义的IBI系统,更多是把RVI交互的系统和数字化的单元做了细分。

     通过我们的视觉体验的产品,从原来的简单DA的主机,到现在的整个和12.3存仪表和风控的结合,从用户角度来讲,这是对驾舱和智能网联的视觉。随着智能网联的系统,对数据包括决策和运算的需求,整个需求会发生更大的变化。

     我们传统的产品形态也是随着我们对技术的发展,对产品的形态对功能的定义就不再是一个单一,而是强调更多的组合,甚至说是在功能上原来定义的不同跨界的产品,不同的边界产品,这个边界也会变得更加优,我们原来在整个产品提议说,简约而不简单,对于一些大数据的处理和运算能力和本身单元的数据处理和决策的能力,实际上在我们这些产品的体验交互过程中体现。

     就像在我们画规划图的时候发现,智能网联的产品它是一个非常大的,有很多的技术和产品形态去融合,从我们部门级的产品到高端的单独产品形态,都会融合到整个的智能网联的驾舱产品的结合。这是我们在国内第一款马上会上市的基于虚拟技术的驾舱解决方案,我们会根据现在的AMP的架构,SMP的架构,提出更好解决现在的驾舱的产品它的体验。

     我们要去想什么叫做智能网联,我们的认知,也是作为一个卡罗的需求模型去看,智能网联对照卡罗模型的曲线,再把智能和网联来具体看的时候,现在智能网联将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成为大家对产品或者它的希望以及想象空间。

     我们也看到具体的形态化产品,这个是我们在产品形态的表现上,这个本身也有它的属性,属于驾驶者独享的系统交互,这是特斯拉的MODEL3,旁边有仪表,在整个交互下来之后,对于特斯拉的产品形态被没有被真正的市场检验或者能够去接受。我们也正在讨论或者大部分主流所接受,更多是这样的东西,我们就会提出这样的疑问,我们是不是在追求大而全的东西?我们是不是在追求一个卖点或者在追求一个华而不实的产品形态?但是从我们的整个需求或者用户的体验角度来说,我们就会发现在每个的产品下,实际上它都有它的体验,而在整个驾舱里面,一个完整的体验,每个体验之间能够进行无缝连接,可能这就是我们现在的智能驾舱的需求。

     我们再去看用传统的模式再反过来看,对照我们刚刚看的卡罗需求模型,对于交互来说,我们把它具体到传统的CE,包括操控,包括视觉,对视觉的交互,甚至是虚拟和实体的结合,这些来讲,直接可以形象认知到的交互。

     但是,对于我们的定义来讲,我们认为智能网联可能更多还是从用户的体验,交互去定义。它更多是找到在整个的交互下来带来的情感交互,为什么这么讲?我们可以简单地去看现在的智能网联发展到今天,有很多的触发点,就像现在的智能手机一样,如果没有4G可能对于智能网联不会有今天,如果说没有智能的移动设备,也不会有现在这样的任意连接需求,我们也会想这个需求是不存在的吗?所以我们也在讲,可能我们在这里谈到需求的层次时候,大家会想到卡洛斯的模型,但是这些需求是一直存在,只不过需求的优先级发生了变化,所以在科技去给我们更多的实践可能的时候,把我们的需求从一种潜在的需求变成优先的需求。我在这里引用的是很热门的区块链的图,我想说技术改变世界,我也对今天能够参加深圳的汽车电子协会和实业者和工程者在一起我感到是非常荣幸的事情。

     我们反过来说,技术改变世界,对于驾舱已经看到现在的产品落地,未来的产品形态不同的车子,不同的品牌,不同的属性,它都会有不同的定义,我们再怎么反向画驾舱的产品形态定义呢?我们返回到这一块的技术,在整个的智能网联上对于驾舱人的体验,体验和需求分了几个主要的方面:第一,先从语音入手,我们也看到现在更多是语音是语义、句义或者语法,或者关联内容的搜索。但是实际上我们需要的是什么?也会引发背后的楷体,对于开放未来的趋势是什么,我们在整个交互也看到互联还是在相对封闭,整个的技术构成来讲,整个语音团队分为四部分,从语音的前端的信号处理,到语音的识别,到云端的汽车智能云,包括本地的智能交互,我们需要什么?可能需要前面的孙法处理,我们需要单麦双麦4麦等多种贞烈,我们需要科技公司语音识别的引擎做,也需要云端的内容构建我们想去使用的场景。

     但是这些是不是我们真的想要的东西?其实有一些我们想要的东西没有真正被牵引出来,我们也看到有人在做智能网联驾舱的时候,我们发现不单单需要在语音识别里面地图,需要音乐,需要点屏等等的场景和内容,实际上我们更需要的是自定义的场景,包括本地的场景的识别。语音这一块功能,是一个交互的方式,是成为你AI交互的助手。

     第二,AI的导航来说,本来导航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最熟悉的指引,但是可能大家在想的时候,我们现在更多不再以导航卫定义,更多叫LBS,基于位置的服务。实际上导航只是基于位置服务的一种表现,我们在基于现在的互联网资源和结合,很多的导航功能跟我们的系统还是隔离的,在智能驾舱里面,我们看到导航一定会以SDK的方式实现,让它这一块的场景和功能一定和系统的功能更多融合,所以上可以接触整个的交互,对外可以接整个的车身的数据,包括系统的数据,包括用户的行为数据,包括感知的设备数据,在不同场景上更多连用户的体验和功能的产品和创新。

     我们现在在用这代的处理期,它的CPU的性能对比下一代的数据,我们也看到产品连接系列,从最地段的系列里面可以看到从2.4到4.3,到最后上升了33倍,我们的技术可以让我们的需求成为了可能,在硬件的性能停车上画了一个简单的架构,我们以前更多是现在的商业系统,比如说CE,WINDOWS系统,这些部分系统还是相对封闭的,怎么去系统上构建属于真正的驾舱的体验?随着现在的安卓也在帮我们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真正的自主创新可以有这样的平台和系统去实现。

     因为我们的产品还没有发布,我只是做一个简单的介绍。第一,我们为整个智能网联的产品回归于简单,还要回归于应用,而不是以更多的逻辑或者让使用者去学习,学习更复杂的东西。我们会在整个下一代的产品里面,会引入一些现在的虚实的部分,引入多方的交互。所以内部分我们也提出了一个0.5的操作理念,这个0.5的理念是什么?还是我们的产品发布之后,会让大家有一个更直接的认知和体验。

     第四部分,要形成现在的智能网联,一定是以用户为核心,就像我们提出的区块链一样,如果在5G的时代下面,你的车子一直在上网,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会产生一些价值,那会是什么,就像网易提出网易星球,对于一个车子来讲,它不单单是一个设备,车子本身也是一个应用,在整个网联上会形成用户中心,用户中心的数据才会体现真正的价值。云用户中心的数据挖掘,真正去捕获挖掘用户的潜在需求,在数据的需求分析下,把用户的需求进行固定,变成习惯,我们就是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和交互方式。

     第五,智能网联是一个词的概念,整个系统里面我们去把更多ADAS的自动驾驶的投入,在整个系统里面做,高级的辅助驾驶。也提供整个品牌的持续服务,去实现增值的服务,新的功能快速迭代,包括个性化的主题,在智能网联上面,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说安全,安全的内容我们也提供了解决方案,可能对于端的部分,对于移动设备部分,对于管的部分,甚至对于车身的安全网络,就涉及到是移动终端,也就是说终端是它的入口,也遇到终端的服务,还有涉及到人的数据安全,隐私的安全。

     再去看智能网联的产品设计怎么定义的,这张图还是我们的传统的产品,只是表示我们更快的话,那么智能网联将会颠覆我们对产品开发的周期认知,所以以协作的模型,一定会成为一个更高的需求。我们也看到在不同的职能从工艺到供应商到设计者包括采购,怎么围绕数据的东西去做,让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能够协同,更提高我们的效率。

     按照软件的开发部分,结合模型,在工具链,现在的开发和运维的工具链怎么进一步提升现在的智能网联系统的实现。最后用一张图总结一下智能网联系统,对于智能网联系统我们有很多的产品定义,我们也有很多的开发模式,商业模式包括合作的模式会引发更大的变化,在整个里面,我们也去看到,是在智能我们也涉及到仪表,到ADAS的安全,在开发整个架构的指标体系里面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在网联里面我们越来越多引证软件硬件和融合,所以我们需要一个开放,去定一个标准的接口,我们需要大家一起做创新,因为它有很庞大的知识体系,它需要更专业的伙伴来构建智能网联的生态,谢谢。









友情链接